|
|
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人口城镇化 |
徐占春 |
徐占春,江西省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336000 摘 要: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市镇商品经济发达。近代以来,江南市镇传统经济结构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江南市镇人口的城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今后江南地区的城镇化道路选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江南市镇 传统经济结构 近代工业文明 人口城镇化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8)04-0070-04 |
|
|
摘要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市镇商品经济发达。近代以来,江南市镇传统经济结构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江南市镇人口的城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今后江南地区的城镇化道路选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
关键词 :
江南市镇,
传统经济结构,
近代工业文明,
人口城镇化
|
|
|
[1]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商务印书馆,1999. [2] 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3]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中华书局,2002. [4]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M].(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 张佩国.近代江南的“村籍”与地权[J].文史哲,2002(3). [6] 孙海泉.上海辐射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动因简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4). [7] 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8] 方旭红、王国平.论20世纪20、30年代吴江城镇化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
[1] |
刘志军;王宏;季程远. 杭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其完善建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 86-96. |
[2] |
郎晓波. 政府行政管理与城市社区自治良性互动的路径研究——基于杭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5): 50-55. |
[3] |
姚如青. 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基于日本京都的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4): 78-83. |
[4] |
唐晓阳;王巍.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1): 99-99. |
[5] |
童章成. 杭州大江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6): 86-90. |
[6] |
何关新. 西湖龙井茶,让杭州更美好[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3): 25-29. |
[7] |
姚如青. 日本京都应对高铁影响的做法与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3): 42-45. |
[8] |
何利松;倪伟俊. 杭州市开发区和城市功能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证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2): 4-8. |
[9] |
盛久远. 弘扬范仲淹精神与培育新时期杭州人文精神[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2): 83-84. |
[10] |
王国平. 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1): 7-12. |
[11] |
史及伟. 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和基本关系[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5): 4-8. |
[12] |
丁元竹. 以提高生活品质为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对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探索[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5): 4-7. |
[13] |
周乾松. 营造城市环境与提高生活品质的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5): 8-11. |
[14]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潇洒桐庐”城市品牌定位研究报告[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4): 4-8. |
[15] |
朱向军. 夯实“生活品质之城”的基础[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4): 13-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