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良渚文化与杭州城市精神 |
周膺 |
周膺,杭州市社科院副院长,310006 |
|
|
摘要 杭州市城市最早的构架,无论是物质面还是精神面,都形成于良渚文化时期;杭州的城市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秉承良渚文化先民的传统;杭州地域性人文学科建设与研究与良渚文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
关键词 :
良渚文化,
杭州城市精神,
文化传承
|
|
|
[1] 赵与(竹己二工心).淳临安志.卷九,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四集).嘉惠堂丁氏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始皇帝三十七年.,中华书局,1956;章鸿钊.西湖成因一解.科学》,1924(6);阙维民.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 周膺、曹云、吴晶.西溪湿地.正集.西溪隐秀.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西溪湿地原来的主水源来自流向三墩回陷区的东苕溪上游的3条主源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其在汉唐时期的范围约在300平方公里以上。东约至拱墅区,西至余杭区余杭镇、中泰乡,南至法华山一线几10里山峰北坡,北至余杭区良渚镇、瓶窑镇,约含现在的西湖区北山街道、西溪街道、古荡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蒋村乡、留下镇、三墩镇、龙坞镇、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祥符镇、余杭区闲林镇(五常)、余杭镇、中泰乡、良渚镇、瓶窑镇、仓前镇等的区域。在更早的时期,东部延及拱墅区、江干区全部和余杭区东北部,直至钱塘江,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3] 汪遵国.中国文明探源与良渚文化[J].良渚学通讯.2002(1) [4] 周膺、吴晶.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 查祥、杭世骏.两浙海塘通志卷二.朱定元.海塘略总序.乾隆十六(1751)年。 [6] 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7]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11);安志敏.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5);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1) [8] 苏秉琦.良渚文化的历史地位:纪念良渚遗址发现60周年.余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 周膺.美丽洲:良渚文化与良渚学引论[M].中华书局,2000;美丽旧世界:良渚文化与杭州的缘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10]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中国考古学论文集[M].三联书店,1999;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文物出版社,1985.
|
[1] |
宋泽华;陈乾峰;鞠秋红. 杭州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与优化策略[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2): 81-86. |
[2] |
张伟平. 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3): 22-27. |
[3] |
周乾松. 杭州古都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探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2): 40-48. |
[4] |
李冬;张序旦. 浙江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文化视角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5): 92-96. |
[5] |
杨正宇;王琳. 生活品质主导理念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2): 16-18. |
[6] |
曹文彪. 文化与“以文教化”[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2): 81-83. |
[7] |
张恺. 论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2): 84-88. |
[8] |
温朝霞. 城市文化: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1(4): 64-66,72. |
[9] |
曾小华. 什么是制度文化[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1, 1(1): 51-53. |
[10] |
龚佳元. 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公共文化性浅谈[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1): 93-96. |
[11] |
刘艺明. 世界清廉国家与廉政文化[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2): 79-83. |
[12] |
桑士达. 踏探杭州新运河[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4): 26-29. |
[13] |
史及伟;尹晓宁. 杭州人文化性格的现代提升[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1): 49-53. |
[14] |
孙跃. 发挥名人文化在杭州发展中的作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1): 54-5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