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人为本纬度下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向初探 |
罗志刚 |
罗志刚,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410076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德治与法治的本源追寻:人权的申张与保障”(批准文号:0405016)的阶段性成果。 |
|
|
摘要 建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必须理清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人为本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要求在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上以权利为本,在效率与公平上以公平为本,在形式平等与结果平等上以正义为本。
|
|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社会弱势群体,
权利,
价值
|
|
|
[1]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 [2] 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D].2005,4:17 [3] 刘俊,余小江,黄明理.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2). [4] 应宜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调整——兼与周为民先生商榷[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1月2日. [5] 余友生.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6] 转引自邓伟志.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N].文汇报.2005年4月5日 [7] 李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浙江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 [8] (美)罗尔斯,何怀宏,何包,廖申白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 金俭.歧视与平等机会的法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0] 王家福,刘海年.人权与21世纪[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1] 李龙.论法律与和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
[1] |
陶林. 毛泽东民主观及当代价值新探[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3): 28-33 . |
[2] |
邓远秀. 以异化劳动范畴透视剩余价值理论的生成——兼论《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3): 74-79 . |
[3] |
包心鉴. 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现代化价值指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2): 4-12. |
[4] |
李传军. 论网络民主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定位[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1): 78-83 . |
[5] |
邸乘光. 中共党章视域下的党员权利及其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5): 39-47. |
[6] |
余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比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2): 4-10. |
[7] |
胡锦光.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6): 4-12. |
[8] |
郭人菡;夏立安. 简政放权的法治维度分析——基于“权力清单”、“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6): 44-50. |
[9] |
孙继伟. 论中国模式、中国优势与中国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4): 55-61. |
[10] |
陶自祥. 仪式恪守与价值异化:农村“亲迎”婚俗的嬗变——基于豫西古村“耍女婿”婚俗的考察[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4): 77-82. |
[11] |
王艳玲;梁明. 自媒体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构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3): 74-78. |
[12] |
张莉;徐家林.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权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2): 85-89. |
[13] |
王雅君. 新型村务契约化管理的实践价值与扩展方向——以杭州市宁围镇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6): 61-65. |
[14] |
刘志军;杨敏敏. 饥荒学说的类型与分歧:一个文献述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6): 89-96. |
[15] |
徐浩然. 西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中的“价值负载”[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5): 25-3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