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 |
齐海丽 |
齐海丽,济宁学院政治系助教,273155 |
|
|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在席卷全球的共同治理模式背景下提出的。从理论皈依看,多中心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诉求中,农村组织的缺位使其参与更具迫切性。虽然农村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村民间组织角色发挥的因素。因此,应该从政府的扶持与支援、农村民间组织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入手,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保障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发挥。
|
|
关键词 :
新农村建设,
农村民间组织,
制约因素,
路径探索
|
|
|
[1]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M].时事出版社,2004.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三联书店,2000. [5]王习明.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入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中国软科学,2005(9). [6]李锦顺,李世泽:阻碍农会重建的社会心理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8]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9]张晓军,齐海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民间组织的角色探讨[J].学会,2008(2). |
[1] |
刘伟;徐向前. 论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定位——基于中央文件的初步探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3): 25-31. |
[2] |
刑玲;高信奇.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理性考察[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6): 66-71. |
[3] |
陈菊根;王方. 城乡相融 村企共建:新农村建设的萧山范式[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4): 80-84. |
[4] |
曹攀峰;. 新农村建设: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回归[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6): 56-59. |
[5] |
巢小丽.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4): 55-58. |
[6] |
王守智;王素华. 新农村建设时代新型农民主体建构——对农民惰性心理情结的反思[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4): 59-61. |
[7] |
胡红星. 临安经验与“余杭共识”——新农村建设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2): 37-41. |
[8] |
胡洪彬. 农村民间组织与新农村建设[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2): 72-75. |
[9] |
陈菊根. “城乡等值化”: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1): 15-15. |
[10] |
胡玮;. 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力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6): 12-16. |
[11] |
朱关泉;. 扎实开展村庄整治 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4): 15-19. |
[12] |
郭泰鸿;. 农村用药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4): 20-23. |
[13] |
季建林. 中国城市化的条件与机遇[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1, 1(2): 37-42,4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