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模文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
张志元;郑吉友 |
张志元,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郑吉友,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邮编:110819 |
|
|
摘要 劳模是企业形象的象征,劳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文化关怀铸就生产力,传承劳模文化,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劳模文化融入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短板在于,劳模文化对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劳模文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效应不显著、弘扬劳模精神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缺失、劳模文化涵养的制造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增强。我国要实现劳模文化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构建劳模文化引领的多维度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更多放在自主创新上,传承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助推制造业创新价值链,营造劳模文化涵养制造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
|
|
关键词 :
劳模文化,
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
制造业转型升级
|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15ZDB05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工业强国建设问题研究”(13CGL006)、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探索导向重点项目“全球经济调整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与路径创新研究”(N130214002)、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制造强国建设问题研究”(WJQ2015015)与2016年度辽宁省咨政建言课题“关于产业升级对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问题研究”(2016lslzz-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1]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历史发展[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陈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其价值趋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 [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4]田鹏颖.郭明义精神论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刘名远.新常态下“中国制造”战略升级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4). [7]齐心.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神动力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 [8]杨宏伟.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10]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11]郭新宝.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12]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程恩富、谭劲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1). [14]吴一平.重在激发企业家精神[N].人民日报,2016-06-20(11). |
[1] |
曾宪奎. 科学理解新常态:产生背景与特征[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5): 27-32. |
[2] |
张军. 中国经济的非常态:短期与中长期出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4): 4-9. |
[3] |
乔晓楠;崔琳;何一清.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理论基础与编制思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2): 73-83. |
[4] |
许光. 现代化视域下浙江省“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6): 85-91. |
[5] |
于新东;牛少凤. 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及其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3): 85-90. |
[6] |
祝福恩;崔月军. 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主题的关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2(1): 15-19. |
[7] |
周旭霞. 当前形势下杭州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0(5): 42-48. |
[8] |
刘勇;. 公平和效率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课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7(5): 60-65. |
[9] |
罗新阳. 城乡融合:和谐社会的根基——从生态视角审视[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 6(4): 59-62. |
[10] |
邹身城,邹小芃. 《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与杭州比照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5(5): 27-31. |
[11] |
陶济. 论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发展[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5(3): 34-38. |
[12] |
周德海. 浅谈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5): 44-4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