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时代的民族问题研究:进展与路向 |
方付建 |
方付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互联网政治学。邮编:430074 |
|
|
摘要 从已有研究看,直面网络时代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已成为了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探讨的话题。而从趋势看,网络也在影响或塑造着民族、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当前有关网络民族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络民族主义、民族文学与文化、民族元素和民族国家等。而从建立网络民族学学术追求的角度来看,未来仍要加大对网络时代和网络空间的民族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并最终形成独立的网络民族学学科体系和知识谱系。
|
|
关键词 :
网络时代,
民族问题,
网络民族学
|
|
|
基金资助: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网络时代的民族问题与民族研究》(CSQ11033)的阶段性成果。 |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潭,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J].政治学研究,2011(4). [3]方付建.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态势——基于2006-2011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4]吴学兵.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功能透视[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5]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东岳论丛,2010(4). [6]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7]杨飞龙,王军.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的动员与疏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 [8]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党史文苑,2008(9). [9]罗坤瑾.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10]刘建.网络时代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新审视[J].南都学坛,2008(2). [11]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1). [12]刘惠敏.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8). [13]杨玲.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塑[J].甘肃社会科学,2007(3). [14]吕晓英,罗曲,王珏.网络传媒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以我国彝族年网络报道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15]马季.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J].中国民族,2009(1). [16]王兆良.网络信息时代西部民族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17]尤仁林.网络信息环境与民族地区党的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18]蔺启东.网络时代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探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3). [19]黎大有.网络化对民族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08(3). [20]谢金林,张艺.论网络时代舆论安全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J].新疆社会科学,2010(4). [21]何蓉.场域视角中的虚拟社区:一个典型的“游戏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1). [22]陈舒劼.网络语境中文化认同的机制与生产——以“民族”、“社群”与“个体”为视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6). [23]马立新,王春芳.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24]张文锋.新疆少数民族网络受众调查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5]郑双怡,张劲松.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监测预警机制研究[J].民族研究,2009(1). [26]张劲松.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27]张劲松.面向监测预警过程的民族关系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 [28]杨宜勇,谭永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3). [29]赵志强.网络与民族学研究[J].北京党史,2000(5). [30]段兴利.社会学视野中的数字鸿沟[J].科学·经济·社会,201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