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析新媒体视野下网络集群行为与政府形象塑造——基于厦门和宁波“PX”事件的比较研究 |
赵宬斐;韩巧燕 |
赵宬斐,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政治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韩巧燕,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邮编:310036 |
|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网络集群行为逐渐成为网民集体行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近年发生的一些网络集群事件中,处于短信时代的厦门和处于微博时代的宁波“PX”事件,成为了民众参与和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典型性事件。通过比较研究这两起典型事件,考察媒介化时代中民众的政治参与以及政府的回应,从而探讨网络集群行为与政府形象塑造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有助于为地方政府科学有效提升执政能力和增强自身形象提供分析与经验。
|
|
关键词 :
网络集群行为,
政府形象,
议程设置
|
|
|
基金资助: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确认型与竞争性兼融:党内选举优化问题研究》(11JDKF02YB)和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网络时代党的形象建设问题研究》(12JCML01YB)的阶段性成果。 |
[1]Robert Ezra Park, Ernest Watson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 [2][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孝廷,赵宬斐.网络集群效应下的执政风险及其规避[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4]夏学鉴.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杜俊飞、魏娟.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6]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周湘艳.从传播学视角反思网络群体行为[J].东南传播,2007(8). [8]沈龙云.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2(2). [9]林剑、段从宇.网络媒介中的大连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4). [10][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焦德武.浅谈政府网络形象的传播与建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2]刘金蕊.浅析网络问政与政府形象塑造[J].知识经济,2011(11). [13]乔艳洁、曹婷、唐华.从公共政策角度探析邻避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4]宁波市民反对PX事件始末[J].三联生活周刊,2012-11-09. [15]王安.从公共问题到政策制定:政策过程分析的“多源流”理论——以A市PX项目的迁建决策为个案分析[J].理论界,2008(12). [16][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7]陈静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组织化——以厦门PX项目中“散步事件”为例[J].北方环境,2011(12). [18]凤凰网.宁波市政府:镇海PX事件中51人被扣留,无人死亡[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10/29/18643706_0.shtml. [19]冯敏. PX引发的“PK”——从厦门PX项目看非传统媒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9(4). [20]邓辉. 厦门处理“PX事件”的经验研究[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 [21]黄月琴.风险传播、政治沟通与公共决策的变迁——对两个石化项目迁址案例的分析[J].当代传播,2011(6). [22]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3]叶皓.论政府的新闻议程设置[J].江海学刊,2009(6). [24]陈少毅.网络环境下高等医学院校形象塑造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 [25] 新华网.环保部回应宁波PX风波等多地环境群体事件[EB/OL]. http://news.21cn.com/zhuanti/domestic/zgsbd/2012/11/12/13636343.shtm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