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网络社会治理的推行,源自维护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秩序的需要。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式与途径这三大基本要素,组合构成了网络社会治理的运作框架。立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方式与途径这三个层面的治理要素,可以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推进策略。基于此,本文梳理概括出有效推进网络社会治理行动过程的十大行动策略。
|
|
关键词 :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治理,
行动策略
|
收稿日期: 2020-08-17
|
|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18ZDA316)、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功能整合研究”(15ASH004)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李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社会学、网络哲学。邮编:311121 |
[1] |
韩瑞霞. 网络社会支持对地方认同的影响——考察网络社区浸入度的中介作用[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 1(6): 49-58. |
[2] |
王浩. 我国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5): 68-74. |
[3] |
姜方炳. 信任危机的“中国式问题”:文化脱序与网络重构——以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为分析背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2): 56-62. |
[4] |
李一. 网络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运作机制和界域指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3): 40-46. |
[5] |
刘力锐. 网络社会的合作治理:赋能的技术与能动的政府[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2): 50-56. |
[6] |
邓志强. 网络社会学何以可能?——社会学视角下网络社会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1): 70-7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