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信任是社会构成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它原本具有的自在性,人们一般视其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不会刻意将其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信任作为热门话题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对此,西方学者在现代性视角下提出了多个信任的定义、理论及研究框架。由于“信”在中西方语境中存在明显的不同表达形式,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对于人与社会的思考方式,如果照搬照抄西方信任定义或理论,会造成在研究中国社会信任时迷失方向。其实,信任的本质是附着性的。其中,关系性、时间性和约束力是理解其内涵的三个要点。而讨论社会治理,则要讨论信任背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假定,由此带来因信任(或不信任)所引发的不同社会控制模式。一个国家究竟应该选择哪个角度开展社会治理,是社会科学研究最为根本的任务之一。
|
|
关键词 :
信任,
现代性,
风险社会,
社会治理
|
收稿日期: 2020-09-26
|
|
作者简介: 翟学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本土研究。邮编:210023 |
[1] |
潘男. 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 1(4): 83-89. |
[2] |
张康之. 论风险社会中民主决策的可行性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 1(3): 4-13. |
[3] |
张熹珂,董丽君. 公共政策效果感知与公民的政府信任——基于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政策的实证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 1(5): 61-68. |
[4] |
傅小随. 论“智能社会”对社会治理既有模式的新挑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 (3): 58-63. |
[5] |
张康之. 论身份消解情况下的社会治理[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 (2): 4-10. |
[6] |
冉昊. 网格化治理的挑战与应对:动态、模式与转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5): 68-73. |
[7] |
杨逢银,李梦婷,杨锦雯. 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的衔接机制研究——基于“礼让行人”社会治理实践的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5): 74-80. |
[8] |
杨银娟,柳士顺. 社会运营许可的获取机制及对我国邻避效应的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6): 42-49. |
[9] |
张康之. 论基于信息的社会治理[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2): 4-12. |
[10] |
姜方炳. 信任危机的“中国式问题”:文化脱序与网络重构——以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为分析背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2): 56-62. |
[11] |
俞春江. “电视问政”的社会协商功能及其实现路径——以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1): 89-96. |
[12] |
何花;卢福营.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6): 34-41 . |
[13] |
郎晓波. 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与地方社会治理创新——基于杭州市江干区的实践样本[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4): 84-90 . |
[14] |
姜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大意义[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3): 11-15 . |
[15] |
林辉煌. 从危险管理到风险治理——中国乡村治理的模式转换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3): 61-6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