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数字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是藉由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得以孕育成型的。数字社会发展,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变迁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社会运行和网络生活状态,具有跨域连接、全时共在、行动自主、持续互动、数据共享、资源整合、高效协作、智能操控等多方面的本质特征,其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也广泛促成了各类“数字业态”的成长。
|
|
关键词 :
数字社会,
发展趋势,
本质特征,
数字业态
|
|
|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功能整合研究”(15ASH004);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 18ZDA316)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李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主任,中国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网络社会学30人论坛”发起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发展哲学、网络社会学/网络哲学。邮编:311121 |
[1][美]尼古拉斯·卡尔著.数字乌托邦[M].姜忠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前言. [2][9][10][16][17]夏军.数字化导引21世纪社会文明[J].党政论坛,1999(5),第8-10页. [3]李克强.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5_03_17_312511.shtml. [4][23][25][26][29]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7/04/content_2890205.htm. [5][19][21]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5/c1001-27545655.html. [6][18]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0/content_5212064.htm. [7][11]张安定、齐清文.“数字地球”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0(2),第187-192页. [8]陈述彭、钟耳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透视[J].地球信息,1998(3,4),第42-45页. [12][13]温有奎.从数字信息服务到智慧服务——以“淘智”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10),第2-7页. [1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15][英]西蒙·庞特.数字时代:互联网如何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一切[M].杨丽艳、屈云波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前言. [20]上海社科院报告:2030年中国将正式进入数字社会[EB/OL].http://www.sohu.com/a/199994122_239279. [22]戴长征、鲍静.数字政府治理——基于社会形态演变进程的考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7(9),第21-27页. [2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6/22/content_5300516.htm. [27][3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28]“智慧养老”助力幸福晚年[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13386930430066&wfr=spider&for=pc. |
[1] |
辛向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4): 10-14. |
[2] |
方付建. 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1): 66-69. |
[3] |
叶泽有;颜林. “十二五”时期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研究——以临安市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2(6): 87-91. |
[4] |
朱圣明. 温岭恳谈文化之生成逻辑与本质特征[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1(1): 72-76. |
[5] |
汪启和. 浅谈行政权的亲和力[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6): 48-5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