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的快速变化以及伴随改革而生的新问题的出现,基层国家权力的统合能力成为执政党日益关注的议题。如何提高执政党基层组织能力,改善组织技术,提高组织有效性,是基层政权试图破解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考察基层政党-国家权力主导激活组织内部及组织内外关系的技术方式和效果,关注基层权力对社会的吸纳和嵌入能力;认为合适的结构安排与机制设计可以发挥党的主导和推动力量,从而激发并促生社会的横向链接与相互交往,形成相互信任;更重要的是,增强政党聚合和向心力,实现治理的组织技术更新,并从根本上提升社会统合能力。
|
|
关键词 :
枢纽型平台,
政党,
统合,
组织技术
|
|
|
基金资助: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17NDJC048Z)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时代基层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实现机制研究”(14BDJ053)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李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邮编:310024 |
[1]王绍光.学习机制、适应能力与中国模式[J].开放时代,2009(07),第36-40+26页. [2]韩博天(德)、石磊.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J].开放时代,2008(05),第31-51页. [3]弓联兵.政党统合:一个政治整合分析框架[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4辑,2016,第193-213页. [4]王辉.“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困境及路径[J].求实,2010(06),第25-28页. [5]顾建键.党建新领域的开拓与执政能力的提升——略论中国共产党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J].理论探讨,2005(02),第101-104页. [6]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03),第10-13页. [7]孙继红.创新基层党建新机制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五项工作机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9),第84-89页. [8]刘冀瑗.单位党建和社区党建的互动是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J].北京社会科学,2006(S1),第85-90页. [9]林尚立.合理的定位:社区党建中的理论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0(11),第16-19页. [10]李小敏.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J].求是,2003(22),第33-34页. [11]孙肖远.社区党建创新:走向社区融合的现实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02),第54-57页. [12]Young,DennisR.Complementary,Supplementary,orAdversarial?Nonprofit-GovernmentRelationsinBoris,ElizabethT.,&C.EugeneSteuerle(eds),NonprofitandGovernment:CollaborationandConflict[M].Washington:TheUrbanInstitutePress,2006,P37-80. [13]刘鹏.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5),第91-99页. [14]郎友兴.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07),第108-115+129页. [15]焦连志.“行政吸纳政治”模式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J].理论与改革,2015(03),第34-37页. [16]BruceDickson,RedCapitalistsinChina:TheParty,PrivateEntrepreneurs,andProspectsforPoliticalChang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8-10. [17]KelleeTsai,AdaptiveInformalInstitutionsandEndogenousInstitutionalChangeinChina[J].WorldPolitics,2006(01),P116-141. [18]MargaretPearson,China’sNewBusinessElite:ThePoliticalConsequencesofEconomicReform[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7,P144. [19]肖剑忠、史及伟.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新性经验及发展对策——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浙江学刊,2010(04),第191-198页. [20]王世谊.发达地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1),第45-48页. [21]梁雄军、李敦黎、李哲.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制度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2),第67-72页. [22]张书林.社区党建的困境及其路径设计[J].岭南学刊,2009(03),第42-46页. [23]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3(01),第23-37页. [24]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8(02),第30-36页. [25]陈家喜.我国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困境与方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02),第36-40页. [26]王永华.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03),第10-14+20页. [27]XiaojunYan,JieHuang,NavigatingUnknownWaters:TheChineseCommunistParty’sNewPresenceinThePrivateSector[J].ChinaReview,2017(02),P37-63. [28]孙柏瑛、蔡磊.十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的行动路线——基于多案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8),第57-61+80页. [29]林立公.试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9(05),第42-52页. [30]张翔.城市基层制度变迁:一个“动力-路径”的分析框架——以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发展历程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8(04),第27-38+150页. [31]DavidShambaugh.China’sCommunistParty:AtrophyandAdaption[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7,P5 [32]BruceJ.Dickson.WealthintoPower:TheCommunistParty’sEmbraceofChina’sPrivateSecto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P66. [33]景跃进.转型、吸纳和渗透——挑战环境下执政党组织技术的嬗变及其问题[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01),第30-54页. [34]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第104-109+128页. [35]阿兰纳.伯兰德(加拿大)、朱健刚.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4),第118-136+244+245页. [36]孟超.从“基层组织主导”到“社会组织参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可能转变[J].学习与探索,2014(12),第31-36页. [37]黄晓春.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7(01),第101-124+244页. [38]刘建军.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J].文史哲,2004(02),第146-155页. [39]田毅鹏、薛文龙.“后单位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及运行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15(02),第48-55页. [40]任剑涛.宏观避险、中观着力与微观搞活: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变[J].政治学研究,2019(01),第29-42+125+126页. [41]黄晓春、周黎安.政府治理机制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7(11),第118-138+206-207页. |
[1] |
张震. 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4): 17-24. |
[2] |
王雅君. 国外政党政治研究中的常用量化工具[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3): 65-72. |
[3] |
尹奎杰. 法治型政党建设初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1): 9-15. |
[4] |
姜慧颖;杜洪梅. 国外主要政党党员退出机制及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6): 16-20 . |
[5] |
陈国权;王哲莹. 走向权力法治与廉政治理——陈国权教授访谈录[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7(3): 34-39 . |
[6] |
王峰;黄大庆. 西方主要政党调适内部冲突的探索与启示[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3): 13-18. |
[7] |
张书林. 2010-2014党内民主研究新进展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6(3): 88-96. |
[8] |
卢旭东;丁伟. 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创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5(2): 80-84. |
[9] |
邸乘光. 注重党员质量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建党原则[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5): 9-13. |
[10] |
胡序杭.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 14(2): 9-14. |
[11] |
赵耀. 政党现代化中的选人用人问题[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6): 40-43. |
[12] |
周建勇. 对党的执政资源分类和变化的再思考[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5): 15-21. |
[13] |
孙忠良;衣永红. “微博问政”与执政党群众路线的新发展[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13(4): 10-14. |
[14] |
廖崇飞;李朝阳. 长期执政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情商研究[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2(2): 26-29. |
[15] |
肖文超;葛素华. 和谐执政党建设:主导理念、主体建构与现代化道路[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2(1): 34-4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