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生改善的三个维度与民生产品的有效供给 |
王雪霁 |
王雪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化、劳动经济学、收入不平等。邮编:100872 |
|
|
摘要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是民生改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并长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民生改善。因此,民生改善具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有效提供民生产品必须廓清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各自提供民生产品的范围和结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还要设计合理的机制,促使民众表达对民生产品真实的偏好,确定民生产品的数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民生工作要统筹兼顾民生的三个维度,更要给劳动者的利益赋予最高的权重。
|
|
关键词 :
民生,
经济发展,
收入差距,
可持续,
有效供给
|
|
|
基金资助: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4XNH076)的阶段性成果。
|
[1]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郭汉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华.改善民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3]金培.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4]陈慧卿.关于GDP核算和评价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4). [5]吉恩·希瑞克斯,加雷恩·D.迈尔斯.中级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6]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5). [9]王茂林.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几点认识[J].求实杂志,2011(17). [10]迟福林.以公共服务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转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 [11]吴伟.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
|
|